水肿,胃苓汤加减

发布时间:2025.06.06 浏览量:0
字号:

 

 

唐某,男,78岁。

主诉:反复水肿3年余,再发2

现病史:患者自诉于201711月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水肿,晨轻重,水肿可自行消退,尿量较前减少一半,小便次数较前增多,无阵发性呼吸困难,查 84.5umol/L,尿酸 446.1umol/L;尿蛋白 3+;诊断1、肾病综合征 2、前列腺增生,经抗血小板凝集、减少尿蛋白、利尿消肿、补钙、降脂、护肾等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反复水肿,时长时消,以双下肢为主,逐渐累及全身,2天前患者双下肢水肿再发,伴有倦怠乏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

症见:患者双下肢水肿,晨轻重,时感倦怠乏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无端坐呼吸及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无恶心呕吐,无皮肤黄染,无红斑皮疹及关节痛,无腰痛,无行走不稳,无洗肉水样尿,纳尚可,尿量正常,夜尿2-3次,排尿不畅,便后滴沥,大便正常。 舌质暗红,苔薄白,脉沉细。

既往:肺积水、高尿酸血症、前列腺增生

诊断:水肿   脾虚湿困证

按语:

水肿应与悬饮相鉴别,悬饮是指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水饮流于胸胁,引起发热,胸胁疼痛,咳嗽,气急,甚至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金匮要略》云:"水流在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故与水肿不难鉴别。

水肿是指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严重的水肿病人也可出现胸水和腹水。水肿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病机主要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

治法:健脾益肾、利水消肿。

处方:胃汤加减

黄芪 30g        麸炒苍术 12g   茯苓 15g      桂枝 10g  

猪苓 10g        陈皮 6g           桑白皮 15g   盐车前子 30g 包煎 

干益母草 15g  姜厚朴 15g      泽泻 10g       附片(黑顺片) 5g 久煎

通草 10g        地龙 12g         炙甘草 6g  

3剂,水煎服。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