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五苓散加减
陈某,女,65岁。
主诉: 反复双下肢水肿8年,胸闷气紧1天
现病史: 患者自诉8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水肿,无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等不适,查尿蛋白3+,尿隐血3+,患者自诉因“重度骨质疏松”未行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治疗,予以环孢素口服2月余后诉出现心衰、牙龈肿大及出血等不良反应,予停用环孢素,间断口服中草药、雷公藤多苷片等治疗。后水肿仍反复出现,时轻时重, 1年余前因“咳嗽、发热”,考虑肺部感染至柳州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复查尿蛋白++,水肿再发并逐渐加重,未至肾病专科系统诊治,自行间断口服“螺内酯片”治疗,水肿时轻时重。
症见:患者稍活动后见气促,时有胸闷不适,全身倦怠乏力,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入睡,无咳嗽咳痰,无发热恶寒,双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小便频(具体尿量不详),夜尿5次/晚,纳可,寐差,大便正常,近期体重未监测。 舌淡暗,舌体胖大,少苔,脉弦细。
既往:高血压病病史
诊断:水肿类病 脾肾两虚证
按语:
水肿应与悬饮相鉴别,悬饮是指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水饮流于胸胁,引起发热,胸胁疼痛,咳嗽,气急,甚至呼吸困难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金匮要略》云:"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故与水肿不难鉴别。
水肿是指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严重的水肿病人也可出现胸水和腹水。水肿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水湿浸渍,疮毒浸淫,饮食劳倦,久病体虚等。病机主要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健运,肾失开合,膀胱气化失常,导致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
治法:温补脾肾、温阳利水兼活血。
处方:五苓散加减。
黄芪 30g 麸炒苍术 12g 茯苓 30g 桂枝 12g
猪苓 20g 陈皮 10g 桑白皮 20g 盐车前子 30g 包煎
干益母草 15g 姜厚朴 15g 泽泻 15g 附片(黑顺片) 6g 久煎
地龙 15g 炙甘草 6g 大腹毛 20g 五加皮 18g
姜皮 12g
3剂,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