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类病,真武汤合小柴胡汤加减
邓某,男,56岁。
主诉:反复双下肢水肿2年余,再发3天
现病史:患者诉2019年11月中旬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水肿,晨轻暮重,久站久坐时加重明显,不能自行消退 ,身困乏力,腹胀,排尿不畅,大便难解,于2020年1月因上症住院治疗,查“尿常规:蛋白2+,潜血+;24小时尿蛋白定量5.6g-12g;血肌酐波动于178-153umol/L”,诊断为“1、肾病综合征,2、肾功能不全”,予对症支持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具体诊治不详)。2020年07月开始予泼尼松片60mgqd联合环磷酰胺针方案免疫抑制治疗,病情好转出院,之后多次规律我科住院免疫抑制治疗,目前泼尼松片规律减量至7.5mgqd,环磷酰胺(累积量8.8g)。3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再发双下肢轻度浮肿。
症见:稍乏力,双下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久站久坐时明显,可自行消退,时有腹胀,偶有腰酸,无腹痛,无胸闷心悸,无恶寒发热,无头痛头晕等不适,纳寐尚可,夜尿增多(2-3次/晚),大便调。 舌质红、舌薄白、脉沉细。
既往:腰椎间盘突出症,食管裂孔疝,慢性糜烂性胃炎
诊断:水肿类病 脾虚湿困证
按语:
水肿分为阴水与阳水: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肿处皮肤绷急光亮,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短;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宜恢复,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较长。
患者素体脾肾不足,平素饮食失调,损伤脾胃,肾主水,脾主制水,脾肾两虚,则水液运行失布,外溢肌肤则发为水肿;腰为肾之府,肾虚腰府失养,则见腰酸;久病肺脾肾虚,气虚,无力行血,气血亏虚,机体失养,则乏力;久病肾虚,膀胱气化失司,故夜尿增多;舌质红,舌薄白,脉沉细为脾虚湿困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利水。
处方:真武汤合小柴胡汤加减。
黄芪 30g 麸炒苍术 12g 茯苓 15g 桂枝 10g
猪苓 20g 陈皮 6g 桑白皮 15g 盐车前子 30g 包煎
干益母草 15g 姜厚朴 15g 泽泻 15g 附片(黑顺片) 6g 久煎
通草 15g 地龙 15g 炙甘草 6g
5剂,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