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 详细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杏林课堂】孩子焦虑难眠?趁暑假做好心理调节——这份来自柳中医临床心理科的“急救包”请收好

发布时间:2025.07.04
字号:
图片

心理健康

图片

关注孩子心理变化

 

 

图片

 

 

图片

考前考后压力大

图片

01

在柳州市中医医院精神、心理、失眠专科的诊室里,一名初三男孩蜷在椅子上,脸色苍白,呼吸急促,双手冰凉却冒汗。他的妈妈声音发颤:"医生,孩子说心慌得厉害,喘不上气,睡不着,总是想着之前中考的情景……" 经过医生的检查,并非孩子出现心脏问题,而是压力过大引发的急性焦虑。作为心理科医生,这样的场景在考前和考后并不少见。

图片

压力并非洪水猛兽。适度的紧张感能激发专注与潜力,让我们思维敏捷,如同运动员站上起跑线前的心跳加速。然而,当压力持续累积,超出承受范围,它便悄然侵蚀我们的身心根基。

医学研究清晰显示:长期高压状态下,压力激素(如皮质醇)持续高水平分泌,会损伤大脑海马体——这个区域负责学习记忆的关键功能。这直接导致孩子注意力涣散、思维阻滞、记忆力减退,甚至出现躯体反应:失眠、头痛、胃肠不适、免疫力下降…… 这些信号,正是身体发出的求救声。

 

 

图片

给孩子的减压“急救包”,请即刻启用

图片

02

图片

呼吸:按下“暂停键”开关

腹式呼吸法:坐或躺,一手放胸口,一手放腹部。缓慢用鼻吸气(约3秒),感受腹部鼓起;屏息2秒;再用嘴缓慢呼气(约6秒),感受腹部回落。重复5~10分钟,尤其焦虑发作时,迅速平复生理反应。

身体:释放紧绷“弹簧”

渐进式肌肉放松:从脚趾开始,先用力紧绷肌肉5~10秒,然后突然彻底放松,体会放松的暖流。依次向上:小腿、大腿、臀部、腹部、双手、手臂、肩膀、颈部、面部。每天练习,睡前尤佳。碎片化运动:课间5分钟原地高抬腿、跳跃;在家学习间隙做几组开合跳、深蹲或拉伸。运动释放内啡肽,是天然抗压良药。

思维:按下“灾难化”停止键

橡皮筋中断法:手腕戴橡皮筋,当陷入“考砸就全完了”等灾难性念头时,轻弹橡皮筋,轻微痛感拉回现实,对自己说“停!现在想这个没用”。“三问”挑战法:当消极想法冒出,问自己:这想法100%会发生吗?有证据吗?最坏结果真如我想得那么可怕吗?尝试找出更现实、更积极的可能性。

行动:找回掌控感小步调

“番茄工作法”+迷你任务:设定25分钟专注学习,然后休息5分钟。将庞大复习计划拆解成“今天掌握3个公式”“复习2篇文言文”等可完成的迷你任务,每完成一个打勾,增强掌控感。“烦恼停车场”:准备小本子,当与学习无关的担忧(如同学关系)冒头,快速写下关键词,告诉自己“先停到停车场,考完再来处理”,清空大脑内存。

睡眠:修复大脑的黄金时间

固定作息:即使周末,也尽量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调节生物钟。睡前仪式:睡前一小时调暗灯光,远离电子屏幕,可温水泡脚、听舒缓音乐或读轻松读物。“大脑清空术”:若躺下思绪纷飞,起身将脑中所有想法(无论大小)快速写在纸上,写完告诉自己:“都记下了,明天再想”,再回去睡。

 

 

图片

给父母的“稳定器”:你越稳,孩子越定

图片

03

图片

情绪·稳定

图片

1.情绪是最大的传染源:父母自身的焦虑(反复询问复习、过度关注成绩、言语中透露出担忧)极易传染给孩子。觉察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首要任务。

2.沟通:打开减压的阀门。倾听 > 说教:每天留出10~15分钟,专注听孩子说话,不打断、不评判、不急于给建议或解决方案。简单回应“嗯”“我明白”“这确实让人有压力”。共情式表达:“看你最近挺累的/有点紧张,这很正常。” “我们知道你在努力,这就够了。”减少“考试”相关话题:饭桌上、接送路上,多聊聊轻松话题、时事趣闻,给孩子一个“不考试”的喘息空间。

3.后勤:提供坚实的“安全基地”。保障基础需求:营养均衡的饮食、安静的睡眠环境、适度的身体活动空间。接纳“不完美”:明确告诉孩子:“无论结果如何,爸爸妈妈都爱你、支持你。考试重要,但它只是漫长人生中的一个阶段。”

MENTAL HEALTH

图片

何时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帮助?这些信号请警惕

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且持续一段时间(如超过2周),严重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时,请务必重视,及时寻求医院心理科或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1.情绪持续异常:长时间情绪低落、易怒、莫名哭泣、对一切失去兴趣。

2.躯体症状明显:持续失眠/早醒、食欲剧变(厌食或暴食)、频繁头痛/胃痛/腹泻、心慌手抖、持续疲惫。

3.认知功能下降:注意力、记忆力严重减退,思维混乱,无法完成基本学习任务。

4.行为显著改变:回避社交、拒绝上学、反复检查(如书包、文具)、强迫行为增多。

5.出现伤害言论或行为:流露出“活着没意思”“太累了想消失”等消极念头,或有自伤行为。

在心理咨询室里,男孩在我院心理科医生指导下做了几轮深呼吸,紧绷的身体逐渐放松下来,并接受后续治疗。医生轻声告诉他:"你的身体只是太累了,在用特别的方式提醒你需要好好照顾它。考试尽力就好,它无法定义你全部的价值。"

各种各样的考试,是孩子人生长跑中的一段上坡路。压力或许不可避免,但我们可以教会他们如何与之共处,如何识别求救信号,如何在疲惫时暂停休整。父母稳定的爱是孩子最坚实的依靠,而专业的心理支持,则是他们迷途时的可靠灯塔。

柳州市中医医院临床心理科,守护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健康

心理援助热线:19167197774(开放时间:8:00-21:00)

 

 

 

 

扫一扫,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