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中医话节气】2025年小暑——小暑初临日已斜,麦秋时节雨丝加
《小暑闲居》
元·张可久
小暑时节正闲居,静坐窗前看卷书。
清风徐来心自静,绿竹摇曳影扶疏。
茗香袅袅绕几案,诗思翩翩入云衢。
此间无有炎蒸苦,只觉时光胜玉壶。

2025年7月7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一个节气——小暑。小暑是夏天的第五个节气,它的来临意味着长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云:“《说文》曰: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小暑为小热,尚未达最热之时,但小暑之后便进入三伏天,意味着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段即将到来。
小暑时节的炎热意味着自然界的阳气旺盛,此时对于体质虚寒或痰湿内盛的人群,正好可以借助“天火”养阳、祛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阴虚阳亢的人群,则需要注意避暑,引火归元。小暑节气的养生原则为:消暑健脾宁心,温阳祛湿。


起居情志篇


起居方面,小暑时节,白昼时长逐渐缩短,夜晚时长逐渐增加,但总体上白昼的时间仍明显长于夜晚,故作息上仍应遵循“夜卧早起”的规律,可稍早于夜间23时入睡,稍晚于清晨5时起床。午间气温最高,外界环境的阳热亢盛可引动人体阳气外泄,造成阳气耗损,故推荐中午小睡半小时以防阳气外泄太过。清晨或傍晚适度晒晒太阳,让人体吸收阳气,助气血运行。
情志方面,小暑不仅暑热亢盛,还多降水,暑热伤心,水湿伤脾,故在这时段内尤其要注意安神定志,戒骄戒躁,对于烦心事应拿得起放得下,避免思虑过度,可通过静坐、阅读、品茶、听音乐、散步、下棋、打太极等方式使心情平稳。


外治调养篇

小暑时节,暑湿尤甚,易伤心脾,耗气伤津,易见心烦失眠、口舌生疮等心火偏亢之象或脘闷纳呆、腹痛泄泻、肢体困重等水湿困脾之症状。因此,本期我们推荐穴位埋入治疗。
穴位埋入治疗也叫穴位埋线,是一种集针刺效应、刺血效应、留针及埋针效应于一身的治疗方法。将可吸收线体埋入特定穴位,对穴位长时间刺激,通过经络系统相联系,发挥机体的整体功能与环境的相互配合作用来调节全身的机能状态,以疏通经络,行气利湿,交通阴阳。


膳食养护篇

下面为您介绍一款适合小暑节气养生的药膳:
荷叶茯苓蒸凤脯——健脾益气,清热解暑。
食材:鲜荷叶1张,茯苓粉20克,鸡胸肉500克,姜汁5毫升,葱末及食盐少许。
做法:
1. 鲜荷叶焯水15秒祛除涩味,备用;
2. 鸡胸肉洗净后切成若干小块,加入茯苓粉、姜汁、盐搅拌均匀,腌制1小时;
3. 用荷叶包裹好腌制过的鸡胸肉,放入沸水锅中蒸35分钟;
4. 打开荷叶,撒入少许葱末,即可食用。
慎用人群:孕妇、低血压患者慎用。


功法养生篇

小暑时节,人体汗出多,消耗大,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大汗淋漓致气随津脱。可以进行一些节奏和缓、动静相宜的运动比如晨起站桩、拍打四肢、金刚功、五禽戏、陈氏太极以及傍晚散步等,以行气祛湿、疏泄暑热。汗出过后宜及时补水。下面为大家推荐两项舒缓的养生功法:
(一)五禽戏之熊戏——健脾和胃,调气和血。
1.熊运:
(1)起势:开立步站立,微屈膝敛臀,含胸低头,双手握空心拳贴于小腹。
(2)画圆:以腰腹为轴顺时针绕立圆(向下→向右→向上→向左→向下),重复2圈。然后逆时针绕立圆2圈,动作轨迹与顺时针对称。
2.熊晃:
(1)起势:开立步站立,重心右移,提左髋带起左脚,双手握空心拳。
(2)左侧熊晃:左脚向左前方迈步全脚掌落地,左肩下沉,左臂前摆。屈右膝重心后移,右肩下沉并向左拧腰后晃摆臂。重心前移左腿,左肩下沉左臂前摆。
(3)右侧熊晃:动作与左侧对称,左右各完成1次为1组,共做2组。
(二)六字诀之呼字诀——调理脾胃,疏泄暑热
发音“hū”,口唇圆拢,气流从口腔中央呼出。双手掌心向上置于腰侧,呼气时左掌前推成“立掌”,右掌下按至胯旁,同时发“呼”音。左右交替各3次。此动作强化脾胃运化,缓解腹胀、消化不良。
注意:推掌时身体切忌歪斜。需保持髋部稳定,以腰为轴转动。手掌前推幅度过大易导致重心不稳,前推角度以30度为宜。


穴位保健篇

小暑时节,对于肢体困重、乏力、食欲欠佳、心烦失眠等症状,我们日常调养应着重于清热祛湿,健脾和胃方面。可以按揉以下两个穴位:内庭、足三里。
内庭穴:足阳明胃经荥穴。位于足背,第2、3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可清热、和胃、止痛。
足三里穴:足阳明胃经合穴,胃之下合穴。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距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燥湿止泻。
以上穴位每日按揉1-2次,每次每穴持续2-3分钟,以局部感到酸胀为度。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视频来源:腾讯视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