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中医话节气】2025年处暑节气——暑向风前退,秋从雨后来
宋·苏泂
长江无六月,大地绝纤埃。
暑向风前退,秋从雨后来。
问桐知叶落,修桂待花开。
畴昔扁舟兴,分明欲唤回。


2025年8月23日4时33分35秒,我们将迎来处暑节气,“处”意为“止息”,“处暑”即“出暑”,宣告着三伏酷热的正式结束。此时,暑气渐退,阳气开始收敛沉降,阴气缓缓上升,昼夜温差加大,早晚凉意渐浓,“秋燥”之气日盛,大自然呈现出由夏之繁茂向秋之成熟过渡的景象。

处暑正是“养收”之始,是秋冬“收藏”的基础。此阶段,夏末秋初,暑热开始消退,但暑湿之邪仍在,且秋季气候干燥,故处暑节气养生宜健脾化湿,滋阴润燥。


处暑时节,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以顺应阳气收敛之性;晨起可适度活动,吸纳清新之气,但需注意保暖,避免夜卧贪凉或晨昏受寒。

秋气通于肺,易生悲忧之绪,故宜收敛神气,宁神定志,可登高远眺以畅达气机,或习练书法、静坐冥想等以宁心安神,减少情绪剧烈波动。


处暑处于夏末秋初,夏季常吹空调、喜食生冷、熬夜等,易导致人体阳气亏虚,加之秋季阳气渐弱,易导致人体寒湿内盛,阳气不足,因此我们为大家推荐督脉灸治疗。

督脉灸又名“长蛇灸”,具有艾炷大、火力足的特点。施灸者先将新鲜生姜研碎成泥,把渗出的姜汁留取备用,在患者督脉、膀胱经上推运三遍,手蘸姜汁在背部涂擦一遍,以防患者突遇凉的姜泥而感不适,之后将铺灸材料铺在人体脊背正中上用艾绒点燃灸之,该疗法可温阳通经、散寒除湿。

督脉灸适用范围:强直性脊柱炎、寒湿腰痛、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体虚易感冒等虚寒性病证。
注意事项:
1.治疗期间需注意忌食辛辣刺激、海鲜腥膻、生冷寒凉之品,慎食大量肥甘滋腻;
2.戒烟、酒;
3.不宜过量运动,以免汗出过多,导致气阴两伤;
4.忌冷水洗澡、游泳,宜保暖防风。

处暑时节饮食应紧扣“健脾化湿,滋阴润燥”的原则,增食酸甘滋润之品(如梨、葡萄、莲藕、银耳、百合、山药、芝麻),少食辛辣燥热(姜、椒、烧烤、油炸)及冰饮寒食。此时,脾胃尚弱,“贴秋膘”不宜操之过急,待白露后天气稳定再循序进补。

下面为您介绍一款适合处暑节气养生的药膳:
紫苏白果老鸭汤——宣肺降气,敛阴止咳
材料:白果(去壳、去芯、去皮)10g,紫苏叶15g,鸭肉300g,生姜5片,盐及料酒少许。
做法:
1.鸭块冷水下锅,加入2片姜和1勺料酒,煮沸后撇净浮沫,捞出鸭块彻底冲洗干净;
2.将焯好的鸭块、剩余姜片与白果放入汤锅,加水没过鸭肉,大火烧开后立刻转小火,炖至鸭肉软烂;
3.放入紫苏叶,加入适量盐调味,继续煮5分钟;
4.煮好后关火再焖3分钟即可。

本药膳中白果可润肺化痰、缓解咳嗽气喘;紫苏叶可缓解风寒感冒、消除胸闷腹胀、促进消化等;鸭肉可补虚滋阴;生姜可温中散寒,温肺止咳,正符合处暑时节的养生原则。
注意:白果有小毒,不可生食,需严格控制用量。

处暑节气为大家推荐的是八段锦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此动作可开扩胸腔,加强心肺功能的训练。

这一动作下肢双腿成马步,展肩扩胸,左右手如同拉弓射箭式,重点在做开弓动作时将胸部展开,通过扩胸伸臂增强胸肋部和肩臂部肌肉延展性,增加肺活量,充分吸氧,加强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

处暑时节,暑湿之邪未退,加之阳气渐弱,饮食不节,消化系统疾病多发,此时节需要健运脾胃,利湿化浊,下面我们便为大家推荐两个适宜的穴位。
1.天枢穴
定位:位于腹部,横平脐中,前正中线旁开2寸。
操作:仰卧,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垂直向下轻柔、缓慢、持续地按压,感到轻微酸胀即可,每次按压1-3分钟。

2.上巨虚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操作:小腿自然下垂,用拇指指腹垂直向小腿骨方向按压,以产生明显酸、麻、胀感为佳,按压同时可做小范围揉动,力度不宜过重,每次按压1-3分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