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只是拉肚子?腹泻背后可能隐藏着这些信号

MEDICAL TREATMENT
科普小课堂


警钟敲响
九月的柳州,热气仍未退去,在我院重症医学科,一场由隔夜食物引发的生命救援令人印象深刻。42岁的何先生,因“腹泻、呕吐1天”被紧急送入ICU,其病情进展之迅猛、救治过程之惊险,为我们每个人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

据家属回忆,患者曾在晚上食用在冰箱隔夜存放的卤肉,随后出现频繁腹泻、呕吐,伴发热、畏寒、寒战的症状。起初未予重视,未及时就医,但随着症状加剧,患者逐渐全身软弱、无法行走,家属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次日17时呼叫120送至我院急诊科。
送至急诊科时,患者已神志淡漠、气息微弱、四肢冰冷、大汗淋漓,生命体征极不稳定:T: 39.5 ℃,P: 151 次/分,R: 34 次/分,BP: 90/68mmHg,SPO2: 87%。查体见腹部膨隆,前臂散在花斑,毛细血管再充盈试验5秒。急查提示患者存在休克、重度代谢性酸中毒、高乳酸血症、急性肾损伤(pH: 7.33,PCO2: 16mmHg,PO2: 67mmHg,BE: -14.1mmol/L,HCO3: 10.4 mmol/L,氧合指: 197mmHg,CREA: 267umol/L),病情复杂危重。患者立即被收入ICU,经PICCO及床旁超声评估,提示患者存在低血容量及分布性休克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高度怀疑为急性肠道感染,菌血症不能排除。在有条不稳地抢救治疗中,患者病情逐步稳定。后续检验科细菌室报告危急值:4管外周血均检出沙门菌,经目标抗感染、肠道菌群调节与呼吸康复等治疗,患者最终转危为安,转回普通病房。
不可忽视的“小病”

夏秋之交气温仍然较高,食品若保存不当容易滋生细菌,隔夜食物并非绝对安全,尤其是肉制品,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一旦出现频繁呕吐、腹泻、发热等食物中毒症状,务必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腹泻背后可能隐藏的健康风险,尤其需要引起警惕:
01 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急性腹泻多为水样泻,水分和电解质迅速流失,可能引发脱水或代谢性酸中毒,严重时会出现乏力、心律失常甚至休克。
02 肠道屏障损伤
反复腹泻可能破坏肠黏膜屏障,导致慢性炎症或肠道通透性增加(即“肠漏”现象),从而增加未来发生肠道疾病的风险。
03 免疫力下降
肠道是人体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长期腹泻可能削弱免疫系统功能,使人更容易发生继发感染。
腹泻后什么时候应该去医院?


1.腹泻严重或持续时间长。
2.脱水表现明显。
3.持续高热:成人超过38.5℃,儿童超过39℃,而且持续不缓解。
4.粪便中带血、黏液或脓液。
5.剧烈腹痛或腹部绞痛。
6.其他严重症状:出现皮疹、皮肤瘀斑,恶心、呕吐严重以至于无法正常吃饭喝水,或者出现头晕、心慌、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等情况。
7.特殊人群: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老年人、孕妇、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的人以及免疫力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化疗患者),腹泻后要及时就医。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