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 世界卒中日】大脑在“呼救”:读懂中风信号,卒中急救法你掌握了吗?


2025年10月29日是第20个“世界卒中日”,本年度的宣传主题“尽早识别,立刻就医”,精准概括了脑卒中救治的两大核心环节:快速识别症状与及时送医治疗。

一、认识脑卒中: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阻塞或破裂,导致局部血液供应中断,引发脑组织损伤的急性脑血管病。主要分为两类:
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病例的85%,因血栓堵塞脑血管,造成脑组织缺血坏死。
出血性脑卒中:脑血管破裂出血,压迫脑组织。
无论哪种类型,都会在短时间内造成神经细胞不可逆损伤,出现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甚至昏迷等症状。

二、尽早识别:两种实用工具
快速识别是拯救生命、降低残疾的第一步。公众应掌握以下两种常用方法:
1.“中风120”三步识别法
“1”看1张脸:是否口角歪斜、面部不对称?
“2”查2只胳膊:平行举起时是否有一侧无力下垂?
“0”(聆)听语言:是否表达困难、言语含糊?
任何一项异常,都应高度怀疑脑卒中。

2.“BEFAST”识别原则
B(平衡):突然行走不稳。
E(眼睛):视力骤降、视物模糊或重影。
F(面部):笑容不对称,一侧面部下垂。
A(手臂):单侧手臂无力、无法抬起。
S(言语):说话含糊、理解困难。
T(时间):立即拨打120。

三、立刻就医,抢占“黄金救治时间窗”
脑卒中救治是“以秒计、以分争”的生命接力。每延误1分钟,就有190万个脑细胞死亡,这些细胞不可再生,相应功能可能永久丧失。






正确做法
立即拨打120: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救护车可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衔接,将患者直接送达有卒中中心的医院。

避免常见误区

1.不可“再等等看”。
2.不要自行驾车去医院。
3.不要在诊断明确前随意服药。
这些错误行为都可能延误溶栓、取栓的“黄金时间窗”。

四、珍惜救治时间窗:静脉溶栓与动脉取栓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现代医学有两种被广泛证实有效的再通治疗:
1.静脉溶栓:打通阻塞的"生命通道"
通过静脉输注溶栓药,溶解血栓。
时间窗:发病后4.5小时内(部分药物可延至6小时)。
治疗特点:每提前一分钟治疗,都可能改善预后。

2.动脉取栓:微创手术取栓
通过微创介入,从堵塞的血管内直接取出血栓。
时间窗:发病6小时内(部分患者可延至24小时)。
治疗特点:对大血管闭塞再通率高。

2024年国家卒中中心数据显示,我国完成取栓治疗7万余例,约1/3患者治疗后无任何后遗症,约半数恢复至生活自理。
五、预防为主:80%的卒中可防可控
尽管急救技术进步,预防仍是根本。80%的脑卒中可通过控制危险因素避免:
血压管理:控制在<140/90 mmHg。对于部分高危人群,如脑血管存在中重度狭窄患者需根据临床评估制定更严格的个体化控制目标。
血脂调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1.8 mmol/L以下。
血糖控制: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
彻底戒烟:戒烟5年后卒中风险可降至非吸烟者水平。
限制饮酒:男性每日≤25ml,女性≤15ml。
合理膳食:低盐、低脂,多蔬果、全谷物。
规律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脑血管专项检查。
脑卒中的防治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更是需要全民参与的健康行动。准确识别卒中信号、果断拨打120,就能为患者争取最宝贵的救治机会;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就是为大脑筑起最坚实的防护屏障。
“时间就是大脑”——让我们将这一理念深植于心,将“尽早识别,立刻就医”付诸于行,共同编织覆盖全社会的卒中防治网络。
预防卒中,从此刻开始;守护大脑,从你我做起。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