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科普】心血管防线双星:阿司匹林与吲哚布芬


抗血小板药物,是心血管内科的常用药品,也是预防动脉血栓事件及其复发的基石。当血管受损或出现斑块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会聚集形成血栓,也就是“血块”。

如果血栓堵塞了心脏或大脑的重要血管,可能会引发心脏病发作或中风。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在于阻止血小板聚集,从而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在抗血小板治疗领域,阿司匹林和吲哚布芬是两种常用的药物。它们虽然目标相似,但在作用机制、安全性和适用人群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着临床治疗决策。

作用机制方面

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化酶,使血小板中血栓素 A2(TXA2)合成减少,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像一位“霸道总裁”,一旦与血小板结合便永不分离,药效可持续7天。而吲哚布芬则是“温柔绅士”,通过选择性、可逆地抑制 TXA2 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停药24小时血小板功能即可恢复,尤其适合需短期停药的手术患者。此外,吲哚布芬还有一定的抗凝作用,其可降低血小板因子 PF3、PF4 水平(PF3、PF4在凝血中参与血小板聚集)。

适应症

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长期抗血小板治疗指南(如急性冠脉综合征、支架植入术后)中具有明确推荐。吲哚布芬更适用于围术期抗血小板管理、需短期用药或对阿司匹林不耐受(如胃肠道出血高风险)的患者。通常情况下:
阿司匹林:用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梗、预防心梗复发、动脉血管手术后、预防脑梗等;每日剂量为100mg。也用于镇痛、解热、抗炎、抗风湿等;每日剂量为300mg及以上。
吲哚布芬:主要用于动脉硬化引起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变。也可用于静脉血栓以及血液透析时预防血栓形成。
不良反应:阿司匹林因“广撒网”式抑制COX-1和COX-2,常引发胃黏膜损伤,甚至导致溃疡出血。吲哚布芬则专攻COX-1,对保护胃肠的前列腺素影响甚微,堪称“护胃达人”。
吲哚布芬能代替阿司匹林吗?

患者在不耐受阿司匹林时选用吲哚布芬治疗,得到了部分指南和专家共识的推荐,但尚不足以撼动阿司匹林的一线地位。原因在于:阿司匹林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一线地位,来源于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如一级预防的 ASCEND、ARRIVE 研究,二级预防等的多个经典试验);而吲哚布芬的研究证据相对较少。所以目前吲哚布芬还不能代替阿司匹林。

虽然吲哚布芬和阿司匹林都有抗血栓的作用,但由于它们的作用机制、适应症、不良反应和剂型等方面存在差异。在临床实践中,它们更多是协同与互补的关系,二者形成互补的“抗血小板战术组合”,最终选择何种方案,需由医生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审慎决定,以实现真正的个体化治疗。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